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青春答卷写侗乡,资助育人暖三江

2025年7月1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队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以程阳八寨为起点,以贫困家庭集中区域为站点,开启了…

2025年7月1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队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以程阳八寨为起点,以贫困家庭集中区域为站点,开启了 "政策入寨、精准滴灌、校地联动" 的资助宣讲行动,为侗乡学子架起通往求学梦想的桥梁。

政校联动:宣传加能政策优化  

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队与三江学生资助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梳理近十年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脉络,并与当地文化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资助中心负责人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村落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据了解,当地不仅通过遍布村落的宣传栏、标语等传统方式进行政策宣传,还定期组织专题宣讲会等互动式宣传活动,实现政策宣传的多维度覆盖。

通过系统调研资助政策宣传成效及实施情况,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到资助中心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贡献。基于详实的调研数据,团队精准识别政策宣传薄弱环节,为优化"广西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和实践依据。

          图为三江县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三江县的资助政策。田浩源 供图

 村委聚焦:从政策宣讲到长效机制

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立志于推进"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大学生志愿者"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成立教育资助专项工作小组。截至7月20日,团队已完成文大村38户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的入户核查工作,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学生资助中心协同推进"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针对当地高中应届毕业生,团队创新设计个性化《升学资助路线图》,系统梳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要点,力求把资助政策送到"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文大村村委会交流落实方案。田浩源 供图

政策入寨:调研宣讲双轨并行    

在程阳八寨景区鼓楼前,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队设立政策咨询点,通过“问卷调研+现场宣讲”的互动形式,让国家资助政策伴着侗乡清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阿婆您看,这页讲的是国家助学金申请,就像咱们侗家待客要添茶,政府也会给困难家庭的娃娃添 ' 读书养分 '。" 团队成员用刚学会的侗语方言,向围坐的老人解释政策。这种 "民族符号 + 生活化解读" 的方式,让原本晦涩的政策条文变得鲜活起来。

团队成员俯身指导村民填写问卷,耐心解答每个疑问。"以前镇里发的宣传单,字又小又难懂。你们这么下乡宣传,我家娃都能给我讲明白。" 一位村民感慨道。截至7月20日,团队已完成100余份有效问卷回收,初步绘制出当地资助政策普及的民生图谱。

                图为实践团团队正在为当地村民普及资助知识。骆俊兵 供图

一户策:翻山越岭的 "定制化帮扶"  

石榴籽梦想蓝天实践团队从程阳八寨出发,沿着蜿蜒山路步行两小时,最终抵达偏远的文大村。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里,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成为了团队重点走访帮扶的对象。队员们背着沉甸甸的"资助服务包"走村入户,每个服务包都精心准备了政策图解手册、分步骤申请指南和量身定制的建议方案。在走访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当地学生成功申请资助的真实案例,为困难家庭生动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等政策的申请要点和使用技巧,让惠民政策真正"看得懂、用得上"。

“原来有这么多门道,孩子读大学的路子宽了!”一位紧锁的父亲眉头终于舒展。这种“听得懂、用得上”的精准辅导,切实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心间”。

走访中,一位正在茶园采茶的妇女引起队员注意。"要是当年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也能像你们一样上大学。"52 岁的采茶阿姨擦着汗说。团队成员当即拿出手机,帮她查询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可享受的资助政策,并添加微信以便后续解答疑问。这样的 "田间课堂",团队已开展 17 场,为12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服务,协助其规范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详细讲解佐证材料准备要点。通过前置性政策辅导,确保学生入学后能够顺利申请国家助学金,实现从"家门"到"校门"的无缝衔接。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茶田为茶民宣讲国家资助政策。靳佳怡 供图

石榴花开:种下改变命运的种子

在实践团拍摄的视频里,有老人接过手册时的笑容,有孩子翻看画册时的专注,还有队员们在山间行走的背影。这些素材将被剪辑成《银饰里的求学路》宣传短片,让更多人看见侗乡的教育渴望。

"刚开始担心语言不通,后来发现真诚能跨越一切障碍。" 队员刘迎莹在实践日记里写道,"当看到那位采茶阿姨把政策要点抄在纸盒上时,我突然明白,我们播下的不只是政策种子,更是希望的种子。"(通讯员 骆俊兵 赖渊兰)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581-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